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团体——维也纳分离派。
至于为什么讲维也纳分离派,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到我们今天的城市美化、室内装饰,小到产品设计或者工艺品的审美其实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不夸张的说今天的现代设计很多特征都是从分离派继承而来的。
分离派艺术家设计的家具
这个派别是新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分离派对于艺术范围的拓展才让大家知道艺术不仅是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才能欣赏的东西。艺术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才能得以百花齐放。
分离派艺术家设计的插画及招贴艺术
故事要从19世纪以前的艺术讲起。美究竟是什么?一个古希腊手工艺人做了一只盛水的瓶子,那么这只瓶子是美的吗?一位文艺复兴的画家画了一张美第奇家族的画像,那么这幅画是美的吗?
在历史中很长的时间中,对于美其实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但至少肯定的是在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美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实用的。
但可能是身在山中不识山的缘故,之后很多艺术学院的画家、雕塑家对于美有自己明确的定义。并且他们把这套判断美的标准和普通人划分开来,以塑造自己行业的护城河。
所以我们只能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中看到美的作品
维也纳分离派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欧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也急剧变动,尤其是电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为了不让自己失业,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1897年奥地利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奥地利美术协会”的组织,这个组织从成立之初就非常的保守,沉迷在自己辉煌的过去之中。
当时保守的画家还在沉迷于肖像画和历史题材的油画中。这就引起了奥地利社会上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不满,你们这帮保守顽固的家伙凭什么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呢?
分离派中的两大绘画巨匠克里姆特和他的学生席勒
说来有趣,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解构事物本身开始的。当时的奥地利艺术家认为城市的日新月异,大量中产阶级崛起,所以他们需要将美,将艺术普及化。民主艺术,或者说普通人也需要享受到美带来的精神愉悦。
1890年的维也纳
所以他们决心对抗传统的艺术势力,那就只有另起炉灶了,所以同年一帮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一起创办了一个专门对抗传统美学的组织——史称“维也纳分离派”。“分离”的意义就是要和传统划清界限,英文中Secession就是退出的意思,表明要和传统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
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功能也要成为美的一部分。
原文是:Function is beautiful
这里我得给大家解释一下,维也纳分离派创立的1897年正是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欧如火如荼的时候,这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西欧一下子迈进了“电气时代”,火车、飞机、汽车等一众新物种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1900年的维也纳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学院的老教授,画了一辈子的肖像画了,看到你的学生已经不屑于画板的方寸空间了,都跑去做室内装饰,忙着给有钱人开发工艺品,你怎么想?
你也许会认为学生这样是乱来,是自降身价,从一个受人尊敬的画家变为一个给建筑描花边的小丑。但年轻艺术家认为这才是未来,艺术不仅可以挂在博物馆和美术馆,更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得。
青年艺术家将艺术拓展到封面设计,插画领域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现代艺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结果。
分离派建筑作品
于是年轻艺术家开始在奥地利大展拳脚。他们将新技术新发展新材料都融合在作品中。比如有着“黄金画家”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作品就用大量金箔让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装饰感。
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
只爱穿袍子的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的学生席勒(Egon Schiele)把人当做点线面来处理,让画面充满了装饰感和设计感。
席勒的人体富有构成感
席勒当年是个大帅哥
除了革新传统绘画,分离派在装饰画,家居设计,工艺品设计都有涉猎。比如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的装饰画。
装饰画鬼才科罗曼·莫塞尔
还有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的家居设计作品。
咖啡壶
运用点线面装饰的椅子
约瑟夫·霍夫曼
当然还有运用玻璃、白银等新材料制作的各种工艺品。
当然分离派不仅只是用另一种方式作画,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城市当做画布,用美丽的图案点缀着各式的建筑。比如建筑师奥拓·瓦格纳(Otto Wagner)在奥地利设计的各种建筑。
瓦格纳肖像
Restaurant Zum schwarzen kameel 黑骆驼餐厅
Engelapotheke 天使药房
Public Toilets Am Garben (Damen)Am厕所
Postsparkasse 邮政银行
Majolikahaus & Golden House 马略尔卡公寓和金屋
Kettenbrückengasse 火车站
Cafe Rudigerhof 吕迪格咖啡馆
当然最重要实践作品是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它的顶端有一颗极具标志性的“卷心菜头”,配合白色的建筑非常漂亮。
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
会馆室内底层有克里姆特专门为会馆设计的《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fries)
分离派的格言在展览馆的入口上方:“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德语:"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在它下面是一个雕塑。上面有3个Gorgons(希腊神话中三个蛇发女怪之一,她能让人化为石头)戈耳工,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
分离派的建筑师都奉行整体艺术的原则(Gesamtkunstwerk),就是将建筑的外墙、室内、家具、阳台甚至是厕所的装饰风格统一,让人形成今天说的沉浸式的体验。
他们常用女性和动植物作为创作的母题,然后提取其中最具装饰的花、叶、藤、羽毛、飘逸的头发作为表现的重点。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欧洲肆虐,随着克里姆特,席勒,瓦格纳等分离派的中坚力量相继去世,分离派也没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过分离派对于建筑、工艺美术、招贴画、插画、家具及产品设计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它拓展了美术的边界,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
看完本文,你喜欢维也纳分离派吗,你还能否感受到分离派对于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呢?评论区和我讨论吧。我是小蚂哥,带你一步一步看懂现代设计。我们下期见吧。
点赞在看,干货不断